1. <tbody id="bn6uh"></tbody>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推进煤电转型发展

    信息来源:南方电网报  发布时间2022-11-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立足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电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科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是关键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起着“压舱石”的作用,2021年煤炭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占比达67%,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达56%。煤炭消费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四大行业,70%左右的碳排放来自煤炭的燃烧。因此,实现“双碳”目标,客观上要求加强煤炭全过程清洁高效利用,实现高碳产业低碳排放。

      加快构建水、风、光、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6.8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100米高度的陆上风能技术开发量超过100亿千瓦,水深5—50米海域100米高度海上风能技术开发量5亿千瓦;太阳能理论蕴藏量1.86万亿千瓦,仅沙漠生态光伏可开发量已达40亿千瓦;核电厂址资源4.1亿千瓦,其中沿海厂址2.3亿千瓦;此外,技术创新也有望加快海洋能、地热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种类开发利用。实现“双碳”目标,根本上要求持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逐步构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的能源转型新格局。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需充分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

      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煤电是承担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主力电源,2021年煤电发电装机占总电源装机比重超过46%,发电量占比达到60%。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电仍将继续承担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的重要作用。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占比逐渐提高,需要依赖煤电等常规能源提供兜底保障和灵活调节能力。新能源间歇性出力特性加大了极端天气下的电力供应保障难度,电力系统仍然需要煤电等常规电源提供容量备用。此外,多数地区新能源出力特性与负荷特性不匹配,总体呈现反调峰特性,进一步增加了电力系统调节容量需求。

      煤电定位将从提供电力电量保障的基础性电源,逐步过渡转为以提供电力为主、电量为辅的备用保障电源。近期,煤电仍然是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主力电源,尤其在“十四五”后三年及“十五五”初期,我国电力需求预计仍将呈现较快增长态势,电力供应还存在较大缺口,仅靠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难以满足电力供应需求,需要适度发展部分煤电。中长期,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煤电将在“十五五”期间进入峰值平台区,新能源发电规模将显著增加,并逐步实现对煤电的电量替代,煤电作为调节保障电源的功能将更加凸显,将逐步向基础性电源与调节性电源并重的角色转变。远期,随着新型储能、氢发电等技术成熟与广泛应用,以及核聚变、可燃冰等其他新能源开发应用,煤电的调节作用将逐渐弱化,向应急保障性电源角色转变,甚至大规模退役,并适度保留一定规模作为托底保障电源。

      推进煤电转型,应立足实际分类分区域进行

      推进煤电转型,应该立足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实际,分类推进各区域煤炭消费和煤电发展转型。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实现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于煤炭资源富集或能源供应以煤为主的地区,允许煤炭替代步伐慢于其他地区,适当增加煤电布局,优先保障地区电力供应和经济发展需要。对于北部、西部等煤炭、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支持有条件地区率先完成煤炭消费转型任务,同时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能源基地,将清洁能源输送至经济发达但能源资源匮乏的东中部、南部地区。

      持续完善煤电成本疏导机制,更好发挥煤电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调节性保障性作用。煤电作为兜底保障电源为新能源提供容量备用和灵活调节功能,其发电空间和发电效益必将受到挤占。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研究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成本尤其是高比例新能源系统消纳成本及疏导机制,完善煤电参与灵活调节及作为容量备用的市场机制,保障煤电在转型过程中的合理收益和稳定运行。

      有序推进煤电到期退役。综合考虑煤电对负荷中心电力供应支撑功能、机组运行实现及到期运行状态等,在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条件下合理安排煤电退役计划,避免出现“集中式大规模退役”。鼓励将符合评估要求的部分煤电机组“退而不拆”,转为应急备用机组,配套完善应急备用电源运营管理政策机制,继续发挥煤电在负荷中心和特大型城市应急安全保障电源体系的主力作用。

      潘旭东 黄豫

      (作者单位:南网能源院电力规划中心)

    日BAv黄片

    1. <tbody id="bn6uh"></tbody>